郭永SD記憶卡明/重慶南岸區
  青木關老街如同一張歷史漂洗過的名片二胎,幾十年來一直在我的心中鮮活著,閃耀著。
  童年時代,我曾在老街住過幾年,對老街的一磚一瓦、一景一物都記憶猶新。聽說老街修建於清代,製冰機維修街面大約四五米寬,長也不過五六百米,兩側都是一樓一底的穿逗結構瓦房。
  起初老街只有那麼幾家人,扳起指頭機車借款都數得清:張、王、李、趙、陳、劉、周,但鋪面卻不少:賣綢緞的,賣油鹽柴米的,賣湯圓麻花的;茶館里搞川劇座唱的,打玩意兒的;還有說評書、賣唱的……要逢趕場天,農民提著篼篼,背著背篼,挑著籮筐,擠得整個老街水泄不通;有的邊擠邊喊:“柳起!柳起!”(意思是把身子收小一點)。聽茶館的川劇座唱或聽講評書的人仰著脖子站在街邊直吞口水;茶館坐不下了,踮著腳尖看一眼也好。有的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哼,回家還要講給老婆孩子聽。
  到了夏天傍晚,家家戶戶都在門口潑上一些涼水,過一會兒,點上一根長長的紙蚊隨身碟煙,上面擱一塊竹涼板,大人和小孩都在上面乘涼。女人不怕熱,都在屋裡搖篾巴扇;孩子也不怕熱,一群群嘻嘻哈哈的不知跑到哪兒“風”去了。
  老街旁邊有條小溪,一年到頭從沒乾過。水清亮得很,連小魚蝦都看得清清楚楚。若遇天晴,常見一些穿得花花綠綠的小婦人或年輕妹仔端著一盆盆的衣服,露著膀子,提起搗衣的木棒,一會兒在河邊“邦邦邦”地捶打,一會兒又嘻嘻哈哈地揚起一陣歡笑。
  這條街道看似普普通通、平平凡凡,但她卻在一代又一代的青木關人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記。
  抗戰時期,國民政府的政要人物、教育部部長陳立夫、朱家驊從這裡走過;中國音樂界名流李抱忱、吳伯超、陳振鐸、嚴良堃、瞿希賢等音樂大家、名家從這裡走過;中科院資深院士周俊等一大批中國當代的人才精英也從這裡走過……
  抗戰時期,國民政府教育部遷到了這裡;中央音樂學院的前身———中央國立音樂院遷到了這裡;中大附中、社教附中、童子軍師範、勞作師範、民眾教育館、憲兵學校、明志中學等20餘所大、中、小學都陸續搬遷(或新建)在這裡。短短的一兩年時間,青木關增加了一萬多人,簡直要把老街擠爆了。
  後來在離老街幾十米的地方成渝公路穿過了這裡,同時又陸續增添了許多街道、樓番老街這才鬆了綁。老街雖然經過幾百年的歷史滄澀然而經過近年的整修,至今仍風韻猶存。
  鄉村舊事  (原標題:青木關老街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v28fvgjf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